热门搜索: 新闻 文化 旅游
新闻详情-首页

网站首页 >   > 详情

姚村竹编:编织脱贫致富梦

2018-06-13 08:38:08 王祖清

郎溪讯 近年来,姚村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入户之路,以产业促发展,以产业助脱贫。该乡在首创、推行特色种养小微项目模式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贫困户因人制宜就地取材从事编竹篮、扎扫把等竹编加工产业,增收增效。

作为我县唯一的山区乡,该乡各种野生水竹及毛竹等资源丰富。家住妙泉村贾村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冯克金,利用野生水竹编织竹篮,独辟蹊径的小产业让他天天有事做,日日有钱挣。

冯克金是聋哑残疾人,独自人生活,是低保贫困户。数年前,上门走访的乡村干部听说冯克金有编竹篮的手艺,就通过邻居手语交流,建议他把老手艺捡起来,一则可以增加收入,二则有事可做,免得天天闲着着急。勤劳的冯克金就此重操旧业:每天上午到河边、山脚砍回野生水竹,下午在家破竹成篾,编篾为篮——薄薄的篾条在他的手中上下飞舞、左缠右绕,每根篾条与他灵活的手指达成默契,篾条翩翩,一会儿功夫,一只竹篮的雏形就出来了。

“老冯的竹篮子编得美观耐用,附近的村民都买他的篮子,残疾人不容易,大伙照顾他。”村邻郭大叔说,“每只竹篮15元,很便宜,很好卖。”有了小产业,再加上3亩毛竹山的收入及“低保”照顾,冯克金户在2016年底光荣脱贫。

像冯克金一样,该乡潘村村、天子湖村、姚村社区还有几位会编竹篮的贫困户依然在坚守着这门老手艺。虽然挣不了大钱,毕竟有了脱贫致富的路径。从另一层面看,他们自食其力的劳动也是在默默守望和传承着这门渐行渐远的竹编老手艺。

家住妙泉村九村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玖林,53岁,因身体不好,又缺技能,出门务工不现实,闲在家中无事做,穷困、心烦。联系该村民组的村妇干张裙建议王玖林加工竹扫把,因为这个手艺容易学,适合王玖林。2015年初,张裙通过努力,在该乡夏桥村竹扫把集散中心帮王玖林搞定了“来料加工订单”。

“夏桥的扫把老板用三轮车把竹丫丝、扫把把子等原材料送来,我就在家门口扎扫把,扎个十来天,就打电话叫老板开三轮车来拖,发货付钱,工资不拖欠。” 王玖林对这种“订单式”来料加工副业很满意,“一天能挣个六七十块,反正天天有做的,积少成多吗。”

加工竹扫把的副业王玖林做了近4年。2016年,王玖林户成功脱贫。竹编加工,授之以渔,通过勤劳的双手“编织”脱贫致富之梦。这样的例子在该乡潘村、妙泉、夏桥、四青等村还有很多。竹扫把加工就是利用毛竹的下脚料竹梢、竹枝,经过一道道加工程序,扎制成一把把实用的扫把,变废为宝。该项竹编产业兴起于80年代,现在的规模日渐扩大,尤以夏桥村出名,是远近闻名的竹扫把加工专业村。该村竹扫把集散中心共有13家较大的竹扫把加工场,另有40余家竹扫把“订单加工”小作坊,年产竹扫把200万把,畅销省内外。目前,该乡从事竹扫把加工的贫困人口达70余人。

341
关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