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郎川大地漾起别样“双拥”情
■ 记者 朱媛媛 通讯员 蒋忠飞
这里是红色的土地,这里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在这里,人民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
在这里,官兵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一草一木无不凝聚着军民割舍不断的鱼水情谊,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动人的拥军故事,每一个角落都高唱着军民鱼水的欢歌。
郎溪,皖南红色革命老区。1927年,在中共安徽省临委成立仅三个月之后,郎溪就正式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中共郎溪特别支部,党员13名,占当时全省250名党员的百分之五。为积极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中共郎溪特别支部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郎溪农民武装暴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抗日战争时期,郎溪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协助新四军开展工作,为新四军在我县设立的第四兵站、前方医院等机构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和新四军一起创立了郎广抗日民主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9年4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野9兵团25军75师224团东进中,由十字铺直插郎溪,在中共郎溪地方武装配合下,一举解放了郎溪县城。解放战争时期,郎溪成为夺取全国胜利、埋葬蒋家王朝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战场之一,郎溪地方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全力做好策应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为共和国的旗帜增添了光彩。在整个民主革命过程及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县共有295名党员和革命战士光荣献身。英勇不屈的郎川儿女,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郎溪这块古老的热土处处焕发出迷人的生机。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着眼长远、立足县情,把双拥工作当成接力赛,常抓不懈,使双拥共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军民鱼水深情更加浓厚,国防、经济建设比翼齐飞,郎川军民绘写出一篇篇拥军爱民的动人篇章。
拥军优属: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苍山依旧绿,鱼水情更依。全县各级各部门倾情双拥,关心支持部队建设,主动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县党、政、军“一把手”亲自抓双拥,成立高规格的县双拥创建工作指挥部和双拥工作委员会,下设双拥工委办公室,落实了人员和办公场所,实行了军地合署办公。明确县直各部门及各乡镇“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建立健全拥军优属小组,形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全方位覆盖的组织领导体系。县委、县政府从讲政治的高度,扎实落实双拥政策、法规,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制定了拥军优属的具体规定。双拥经费在县财政安排中总是优厚优先、足额到位,县政府在财政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为驻军办实事、解难题。
此外,我县还努力在国防教育宣传、拥军优属工作质量、拥政爱民工作力度、政策法规落到实处、军民共建活动开展、双拥创建整体水平等六个力面求突破、上台阶。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为部队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放在重要位置,每年“八·一”建军节和元旦春节期间,县领导走访慰问的第一站总是军营,看望的第一人总是战士。双拥工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开展送义诊、送书法、送文艺,组织志愿者进军营、两新组织“结对共建”等军民融合和结对帮扶活动,积极支持驻军部队重点军事工程建设。
2016年,县财政投入建设资金399.25万元,顺利完成县消防大队营房迁址新建、特勤消防车购置,进一步改善了消防大队官兵工作、生活环境,提升了部队战斗力;投入经费83.7万元,保障了县人武部的营房建设修建、器材设备更新和民兵预备役训练。三年来,县财政共安排走访部队慰问经费58万元;每年安排优抚对象初步抚恤补助预算资金143.53万元、双拥办公经费5万元,并逐年提高。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军地联席会议,上下联动的组织机制,军地双方的互访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各项爱民公约、拥军优属措施,使我县的双拥工作紧贴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优抚安置:突出重点,亮点纷呈
“从军人需求出发,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设身处地为军转干部、退役士兵、优抚对象考虑,做到政策落实不折不扣、解困帮扶亮点凸显,持续提高优抚安置水平,实实在在帮助官兵解决后顾之忧。”这是我县民政优抚安置工作的显著特色。
攻重点,不折不扣落实政策。严格落实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政策,坚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及安排工作等多渠道安置保障方式。2014年以来,足额兑现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金786.188万元,组织406名退伍军人参加免费创业技能培训,培训率达90%以上。转业士官安置工作亮点频出。2011年以来,共有33名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转业士官被安置到县直全财供事业单位工作,尤其是2015年,全县14名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转业士官,采取公开考试、双向选择、人岗相适的原则,遴选出18个全财供编制岗位进行双向选择,安置政策走在全省前列,受到多方好评,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家级网站纷纷转载宣传。
解难点,想方设法解决困难。近年来,我县全面落实好各类优抚对象抚恤政策,努力保障优抚对象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按时足额兑现各年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定补和护理费等抚恤经费,2014年以来共计发放各类抚恤资金3715.8万元。全面兑现义务兵家庭及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2014年以来共发放优待金1016.8万元,远远超过应发标准。为切实做好优抚对象“解三难”工作,2015年在全市率先建立优抚对象临时救助“绿色通道”,补助报销各类优抚对象医疗、生活费用达132万余元,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生活难的问题。
抓亮点,尽心尽力扶持就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广大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自主创业奋发图强,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涌现出大批退伍创业的先进典型事迹。其中退伍军人陈锁伢同志更是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身为镇东村党总支书记的他,带头建起了家庭农场和白茶园,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努力,终于取得成功,年纯收入达到70多万元,不仅直接解决了附近8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帮助和带动20多户群众致富。2012年7月,他的家庭农场被评为“市龙头企业”。
拥政爱民:鱼水情深,再谱新篇
绿叶衬花花更红。我县双拥军情真、民意切,呈现真真切切鱼水情。驻郎广大官兵们视郎溪为故乡,爱人民如父母。在完成战备、训练等各项任务的同时,全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扶危济困,抢险救灾,修桥补路,植树造林……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拥政爱民的华彩乐章。
驻地为我办实事,我为驻地献真情。2016年6、7月间,我县持续遭遇历史罕见强降雨袭击,各圩区水位全面暴涨,雨情紧急、汛情危急、灾情告急。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子弟兵!危难时刻,解放军第十二集团军“临汾旅”所属炮兵团先后两批495名官兵临危受命,义无反顾投入到郎溪的抗洪抢险战斗中,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他们用血肉之躯保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抗洪抢险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临汾旅”官兵还主动来到洪水退去后的街道社区,与百姓一道共同清扫垃圾,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驻地百姓慰问战士,战士们也心系受灾群众,他们将群众送来的慰问物资,主动转赠给受灾安置群众和敬老院老人,在郎川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赞歌。“临汾旅”部队首长充分肯定了我县良好的双拥工作现状,并向全县人民赠送了“善良淳朴明大义、热情拥军暖兵心”,向县委、县政府赠送了“为民服务孺子牛、爱军拥军情义真”的大红锦旗。抗洪结束后,“临汾旅”子弟兵撤离当天,郎溪县城万人空巷,数千百姓纷纷站在道路两旁,为人民子弟兵送行,战士们和群众依依不舍的场景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再现了当年“十送红军”的场景。
军民融合:持续巩固,繁荣发展
当兵光荣、保家卫国在郎川大地已经形成共识,深入人心。每年征兵,适龄青年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各级各部门严格筛选,将最优秀的青年送往军营,创造了连续21年无退兵的佳绩。敲响欢声的锣鼓,送上真诚的祝福,一个个期望是激励新战士奋发努力的鼓点,一声声祝福是期盼子弟兵建功立业的美好情怀。
人民把心窝子掏给子弟兵,子弟兵把青春和热血洒在这块多情的土地上。县、乡、村因地制宜开展的军民联欢会等系列活动各具特色,2016年县委、县政府举办的双拥文艺晚会更是让军民鱼水情得到进一步交融和升华。巍巍青山不老,潺潺泾水长流。我县双拥工作以其波澜壮阔的气势不断推起新浪潮、展现新魅力、书写新故事,郎溪军民正在携手奋进,共建文明富裕新家园,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这一至高荣誉。衷心祝愿,这束双拥百花园中的奇葩,争奇斗艳、大放异彩。我们期盼,伴随着明朝冉冉东升的旭日,向郎溪军民再把捷报传。
在郎溪,所有人都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爱军队,固长城,把军人当亲人,为部队办实事。无论是在繁华的市区,还是在偏僻的乡村,无论是在车站、商场、医院,还是在“观天下”等旅游景点,到处都挂着“军人优先”、“军人窗口”的牌子;《宣城日报·今日郎溪》、郎溪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开辟了双拥专栏、专题节目;县直各单位、各驻军部队、重要道路沿线及城区进入口都设立了永久性双拥标志牌;各个社区志愿者经常开展双拥宣传活动。浓郁的双拥氛围,深层次的双拥环境,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双拥共建工作的积极性。
郎川大地上,双拥春风处处荡漾,双拥之花处处盛开,璀璨夺目。